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結束。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為2021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以來,全國碳市場累計運行114個交易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按履約量計,履約完成率為99.5%。2021年12月31日收盤價54.22元/噸,較7月16日首日開盤價上漲13%,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
建設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也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全國碳市場啟動上線交易以來,整體運行平穩,企業減排意識不斷提升,市場活躍度穩步提高??傮w來看,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重要政策工具的作用得以初步顯現。”
劉友賓說:“我們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在發電行業碳市場運行良好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的行業范圍,通過碳市場等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2011年10月,碳排放權交易地方試點工作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7個省(市)啟動。2013年起,7個試點碳市場陸續開始上線交易,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20多個行業的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試點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履約率保持較高水平,市場覆蓋范圍內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保持雙降趨勢,有效促進了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強化了社會各界低碳發展的意識。碳市場地方試點為全國碳市場建設摸索了制度,鍛煉了人才,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由湖北省牽頭建設、運行和維護,交易系統由上海市牽頭建設、運行和維護,數據報送系統依托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建成。(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劉毅、寇江澤)
標簽:
碳排放
(免費聲明:
1、本網站中的文章(包括轉貼文章)的版權僅歸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權聲明的或文章從其它網站轉載而附帶有原所有站的版權聲明者,其版權歸屬以附帶聲明為準。
2、本網站轉載于網絡的資訊內容及文章,我們會盡可能注明出處,但不排除來源不明的情況。如果您覺得侵犯了您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更正。若未聲明,則視為默許。由此而導致的任何法律爭議和后果,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
3、本網站所轉載的資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4、如有問題可聯系導航網編輯部,電話:010-88376188,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