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蔡冠深交流是一件頗為愉快的事情:他神情燦爛,不尚做作;他快人快語,絕不掩飾;他時出警句、格言,談商場經歷有如介紹人生體驗。在香港的許多公開場合,他那典型的四方臉上,多的是微笑,多的是自信和對未來的憧憬。蔡冠深有一句話可作為他的自我評價:企業家需要身心健康,如果光賺錢,不思考,那不能說是心理健康,只能是一種人生的浮躁。
在他30多年來的商戰生涯中,在那張靚麗的事業成績單上,有他經歷過的大河小溝,間或也有過敗走麥城的故事。他家族的企業幾十年所走過的路,是香港經濟從起步到發展的整個縮影:由勞動密集型起家,通過資本密集型乃至多元化發展集聚財富,最后向金融及高科技領域進軍,實現企業的永續發展。
從貧苦中走出的“海產大王”
蔡冠深的父親是被稱作“海產大王”的蔡繼有。蔡繼有祖籍廣東中山市,世代務農。十一歲那年喪父后,小小年紀的蔡繼有就擔起了家庭的責任。他到一家魚類批發行做工,上世紀50年代初,他開始自立門戶做小魚販。1954年,蔡繼有赴澳門定居,全家擠在一間租來的斗室之內,蔡冠深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生。
當蔡家舉家遷移,搬至港島上環后不久,蔡繼有開設“華記欄”,憑著商業頭腦和誠信,生意日漸紅火。青年蔡冠深,便也有了這樣的經歷:晨曦未露,維港還在寧靜中,他卻匆匆趕往海邊,上船看貨、談價,開始一天的生意。
蔡冠深是25歲時接父親班的,那時,“華記欄”已經更名為新華集團,憑著打拼精神,在25歲至30歲那幾年里,蔡冠深將新華集團賴以發家的海產業推向高峰。如今,新華集團的海產業務,從船隊捕撈、養殖加工、冷凍運輸,發展到內外貿易、批發零售、超級市場以至餐飲。在香港恐怕很少人沒有吃過新華集團提供的海產品,因為,超過5000間香港本地食肆及酒店的海產品,由新華集團提供。
集團的海產業務,已經遍布世界,從大陸的丹東沿大陸海岸線,經臺灣海峽到香港、澳門,從河內、新加坡一直至溫哥華、紐約、洛杉磯等地,都有分支機構,集團每年海產營業額高達30多億港元。
步步為營 多元發展
在中環維多利亞海灣旁,新華集團辦公樓的會議室里,掛著這樣一幅字:“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無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對黃河大氣磅礴的描述,也是蔡冠深心路歷程的寫照。
作為中生代的華商,有著與前輩一樣的打拼精神,又有現代意識的熏陶,曾經負笈日本的蔡冠深顯然不滿足于僅僅擁有大海的業務。在父輩創業的基礎上,30多年來,家族企業在他手中逐漸壯大,到今天,新華集團的業務版圖已經擴大到6大領域:海產、地產、金融、基建、媒體和高科技,資產超過100億港元。
從一個熟悉的行業跳向另外的行業,無疑是需要勇氣和能力的,新華集團發展的軌跡,與香港的發展頗有些相似之處:從勞動密集型的行業起家,進而進入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如房地產、基礎建設行業,繼而又進入知識密集型行業,比如傳媒行業、高新科技行業等。
蔡冠深自我總結說,30多年來的發展,靠的是思維和眼界的獨到,靠的是自我提升、不斷學習和保持創業之初的艱苦奮斗精神。
“你有多少時間和多少雙手,能把這些業務都管過來?”面對總是精神飽滿,神采奕奕的蔡冠深,記者發出疑問。
“是的,過去華商發展靠的是勤奮,但今天光靠勤奮已經不夠了。” 到今天,蔡冠深當然不用再穿著水靴親自到船上驗貨,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來臨,給包括蔡冠深這樣的華商發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課題。蔡冠深說,放眼全球,迄今在世界各地經營成功的華商,大多在轉型——觀念上的轉變和企業多元發展的轉變。這包括既是將家族企業與現代化專業管理結合,也是將傳統的勤奮與創新思路結合。“只有這樣,華商企業才能更有競爭力,在新時代贏得先機。” “環顧全球的華商,發展得好的企業無不是這樣走出來的。”
蔡冠深十分注重管理的創新,“將家族企業與現代專業管理結合起來,令家族企業轉變為現代企業,企業才有生命力。”據蔡冠深介紹,新華集團既注意保留過去家族企業的好傳統,如重情重義,員工都在一個大家庭里面,有如兄弟姐妹般愛護這個企業。同時,現代企業的管理手段也進入企業。集團的管理團隊中,既有家族學業有成的青年才俊,更有聘請的優秀人才,專業團隊。蔡冠深自言:沒有一個企業模式是完美的,關鍵是有好制度還有人才。“如何在傳統的人情和現代的制度上取得平衡點,這就是我們現在要走的路。”
眼下的蔡冠深在集團主要是動腦、動口、做決策。位于中環維港的寫字樓是集團總部、大腦的樞紐,而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總部,有專門的管理團隊。蔡冠深會根據需要召集會議,研討工作,他的幾個特別助理也會不斷給他提供各方面信息,為決策提供參考。
闖入高科技 尋求更大發展空間
集團擁有自己經營的冷凍倉庫設施,將撈獲的海產直接運輸至日本、中國內地、香港、歐洲、北美及澳洲等地區,顧客日益增廣。在新華集團的6大領域中,高科技及金融業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作為一名愛國企業家,蔡冠深相信科教能興國,而企業發展科技事業能為國家作更大的貢獻。
“香港回歸之后,我們才開始投身高科技。”蔡冠深將業務向科技發展,歸功于國家的因素。“1997年那場亞洲金融風暴,逼我思考企業的前景和出路,而香港回歸,給了我更廣闊的思考和選擇空間。以前,我們只能在香港這個非常有限的環境內發展房地產等傳統產業。香港回歸后,我們發現空間大了,視野廣了,整個國家的資源、國家快速發展出現的商機,我們都有一份。回歸10年,對香港商人真是福氣。”
眼見全球知識經濟的到來,蔡冠深思考,如何利用傳統產業提供的經濟基礎,闖入高科技,進一步發展壯大企業。
1998年,蔡冠深受聘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經濟顧問。時任中科院院長的路甬祥對蔡冠深說,你為何不考慮將一些科研成果產業化呢?他并希望蔡冠深作為企業家能發揮所長,做出貢獻。路甬祥的建議和蔡冠深的思考一拍即合。蔡冠深相信,這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自那以后,“科技”成為新華集團發展的一個“新詞”,新華科技也應運于1998年成立,而當時的香港,人們談論最多的還是房地產和金融。
新華科技對科技投入的嘗試,有成功,也有失敗。對科技的投入,“我們并不是以盈利為主要目標”,蔡冠深說。
很快,新華科技將主攻方向定在信息科技上,主要集中開發以中文為主導的系統及應用軟件,尤其是Linux系統解決方案。公司自行開發的操作系統--華鐳系統桌面版,成為第一個以Debian為基礎研發的中文Linux系統,獲得國家信息產業部頒發的“優秀Linux辦公開發平臺應用獎”。信息產業部還特別邀請新華Linux參與制定國家Linux系統標準。
新華華鐳系統還在世界上獲多個獎項,其中包括RAYS LX1.5桌面版項目2006年4月在美國波士頓Linux World Conference & Expo中獲得最佳桌面解決方案獎,成為亞洲首家在這一國際會議中獲獎的亞洲Linux開發商。
為了積極引進海外先進的信息科技技術,2003年,由新華科技牽頭的民間組織“中印軟件協會”在香港成立,為中國與印度兩國軟件企業和專業人才搭建了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國際平臺。2005年1月,新華集團牽頭的另一民間組織“中國香港以色列科技合作及促進中心”在香港成立。對于這兩個民間組織,新華集團每年要投入百多萬港元組織各項交流和合作活動。“這兩個組織的活動很有意義,很值得我們支持。”蔡冠深說。
蔡冠深坦言,從傳統產業向高科技發展,難度很大。新華集團的科技產業也才“剛起步”,在發展路上經歷頗多曲折。“我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希望,中國有一天能成為科技強國,實現我們幾代人的強國夢。”
躋身金融業,希望成為中國資本市場
與國際金融界的橋梁
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身處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新華集團抓緊金融財務市場的商機。集團旗下的匯富金融集團,是新華集團的金融業務旗艦。公司全力發展保薦承銷、企業融資、公司重組、證券經紀、財務顧問、資產管理等業務,是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匯富的企業融資及資本市場業務覆蓋全球,是香港具影響力的中型企業融資顧問之一,也是從事中資企業業務最活躍的公司之一。
新華集團的金融業務活躍在全球資本市場。新華集團是匯富金融的母公司加拿大匯富國際集團(多倫多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集團并在香港、越南、日本成立多個策略性基金和金融財務顧問公司,專注各項投資項目。
在越南的Vietnam Opportunity Fund是亞洲區第一個基金在倫敦交易所AIM上市。新華集團是越南VinaCapital的創立股東之一,專注在越南提供專業金融顧問及基金管理服務。
匯富金融亦與日本Softbank合作,成立合營公司,為內地、香港、和日本的公司提供金融服務。
隨著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金融證券市場逐步開放,新華集團更加關注內地的金融商機,積極進軍內地金融證券市場業務,實行全方位投資策略。集團轄下匯富金融分別于北京及上海成立匯富證券有限公司代表處,獲中國證監會頒發經營外資股 (B股)業務資格證書,批準經營業務資格種類為主承銷商及經紀商。
蔡冠深認為,中國經歷30年的發展,在國際舞臺上成功崛起。由于國家開放金融市場,商機涌現。他認為,中國的資本市場日趨繁榮,除交易量增加外,平均交易規模亦大幅增加。而主要國際金融機構專注于大型交易,一般金額超過10億美元;中型市場(金額在5千萬美元至3億5千萬美元的交易)相對而言,為集團帶來較大的發展空間,而內地,則正是屬于集團關注的市場。
“我們的策略是成為中國中型資本市場與國際金融界的橋梁”,蔡冠深認為,這是匯富集團的市場定位,“作為中型市場的參與者,匯富集團一定能夠成功把握機會。”
為國家發展大計思考
在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換屆中,蔡冠深再次成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迄今已連續三屆擔任。多年來,他向“全國政協”提交多個提案件,其中關于信息發展的相關提案得到中央有關領導高度重視。
在今年政協會議的討論會上,蔡冠深發言時指出,21世紀將是金融時代。他說:“美國《時代》周刊最近以封面專題的形式聚焦紐約、倫敦和香港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獨特地位,并創造了一個新名詞—紐倫港,代表紐約、倫敦和香港的聯合體,構建起一個能促進全球經濟發展,帶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金融網。”他說:“香港股市的資本總量,在過去10年間不斷躍升,作為國際級的金融中心,香港對國家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事實上,香港正在成為中國的‘華爾街’。這一轉變反映在香港證交所結構的變化上。2003年,中國公司只占香港市場總資本的29%,而到去年9月份,已超過了50%。中國內地公司已使香港股市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資本市場。同時,香港也是國內企業在資本運作引進來走出去的最佳平臺。”
“國際大都會不能單靠金融經濟發展,也要成為多元文化和智慧的匯集處。香港在中國經濟持續蓬勃發展的推動下,一定要更加保持競爭優勢。香港與深圳以至廣東省及大珠三角地區的合作日益密切,潛力無限。而香港的未來,正系于進一步與內地融合和合作,而在這一方面,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尋求新的突破。”
“中國除了面對經濟高速發展所衍生出來的挑戰外,我們也必須居安思危,金融安全要未雨綢繆,加強防范意識及建立金融危機處理機制。西方世界的次按危機還未見底,不能輕視。香港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的經驗,可以為完善國家金融體制改革做出更大的貢獻,這項工作,香港是責無旁貸的。”